0371-63250286

检验检测机构46个“坑”

来源:创始人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11 17:26:56

检验检测行业46个高频“避坑点”指南:远离评审“雷区”,筑牢发展根基


在检验检测领域,评审组的入驻如同“专业质检团队”上门——表面运转平稳的实验室,或许暗藏着不少足以让人绷紧神经的“合规漏洞”。


今天,我们梳理出46个行业高频“踩坑点”,汇总成这份实用“避坑指南”。别让这些细节问题阻碍机构发展步伐,建议大家对照自查,毕竟没人愿意在评审环节陷入“答不上来”的被动局面!


一、人员篇:杜绝“能力短板”与“管理松散”,夯实核心竞争力


人员是检验检测工作的核心支撑,但不少机构恰恰在人员管理上频频“掉链”。


培训流于形式,实操能力不足:部分机构的培训仅停留在“签到打卡”层面,播放课件、观看视频便算完成任务。员工上岗操作时,连仪器基础按钮都分不清,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无从谈起。这样的培训,本质上只是“花钱买心理安慰”。

规范理解模糊,关键要求遗忘:询问员工“检验规范某条款内容”,多数人支支吾吾;让其解释“平行试验合格标准”,回答往往与实际要求脱节。检验规范并非“听过就忘的故事”,必须准确掌握并严格执行。

能力考核缺失,日常监督缺位:新员工未经过系统能力确认便直接上岗操作;老员工长期“自由发挥”,无人定期核查其操作是否合规。这种情况如同让未取得驾照的人驾车,安全全靠“运气”。

关键岗位空缺,工作衔接混乱:实验室主任、技术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变动后,未及时重新指定负责人,导致审批流程停滞、责任无人承担。就像球队突然失去队长,上场后整体秩序混乱。

报告审核敷衍,签字责任淡薄:部分授权签字人审核报告时如同“快速浏览朋友圈”,不核查数据准确性、结论合理性,随意签字确认。要知道,授权签字并非“随意涂鸦”,一旦出现问题需承担法律责任。

人员记录缺失,管理无据可依:员工的授权文件、培训签到表、监督记录表要么未留存,要么保存零散。评审组核查时,只能翻箱倒柜“大海捞针”,场面十分被动。

违规兼职未声明,潜在风险突出:部分员工隐瞒机构,同时在多家检测机构兼职,且未按规定提交“唯一从业声明”。这不仅违反行业规定,还可能导致不同机构检测数据交叉污染,风险隐患极大。


二、设备篇:做好“老伙计”管理,避免沦为“拖油瓶”


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工作的“核心工具”,但不少机构对设备的管理混乱程度令人咋舌,让“工具”逐渐沦为“摆设”。


设备记录残缺,溯源困难:仪器的购买日期、使用频次、维修情况记录混乱,部分仅登记型号便无后续信息。一旦设备出现故障,连“故障原因”都无法追溯。

场地环境不达标,影响设备性能:检测场地温度波动大、湿度超标,仪器被放置在布满灰尘的角落,却抱怨“检测数据不准确”。这就像让运动员在泥潭中奔跑,难以发挥正常水平。

设备标识混乱,校准管理缺失:仪器“合格”“停用”标识张贴错误,部分过期标识未及时更换;需校准的设备未按要求校准,询问“溯源凭证”时,只能支支吾吾表示“忘记了”。

校准确认走过场,参数覆盖不足:拿到校准证书后直接归档,不确认校准参数是否覆盖检测项目需求。如同买衣服只看尺码,不顾是否合身,穿后才发现“不合体”。

一机一档”落实不到位,档案杂乱**:未按要求为每台设备建立专属档案,多台仪器资料混合存放,查找一份校准报告需耗时许久。这并非“档案管理”,更像是“杂物整理”。

设备操作粗暴,维保意识薄弱:员工使用仪器时“暴力按键”,使用后随意放置;设备到了保养周期不维护,故障后才想起维修,最终维修费甚至超过新设备购置成本。将“工具”当“出气筒”,自然无法获得准确数据。


三、体系篇:让管理体系“落地生效”,拒绝“文件摆设”


管理体系是机构正常运转的“骨架”,但部分机构将体系文件视为“应付检查的道具”,未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。


体系文件过期,版本混乱:行业标准已更新多版,机构的体系文件仍沿用三年前的旧版本;不同部门使用的文件版本不一致,工作开展全凭“各自理解”。

体系运行脱离实际,员工认知不足:日常工作中频繁提及“按体系执行”,但员工根本不了解体系文件要求;询问“体系如何落地”,管理层也只能含糊其辞。这样的体系并非“管理工具”,而是“装饰用品”。

质量记录潦草,内审管审形式化:质量记录字迹潦草,关键信息模糊不清;内审时“相互放水”,发现的问题不整改;管理评审仅开会拍照,未形成“整改措施”等输出结果。

质量控制失效,监督流于表面:应开展的平行试验、加标回收试验未执行,质量控制措施仅停留在文件层面;日常监督只看“表面合规”,对员工违规操作视而不见,属于典型的“佛系管理”。

检测方法管控随意,标准执行不规范:新方法未按规定验证便投入使用,老方法过期后仍继续沿用;检测过程中随意修改方法参数,美其名曰“灵活调整”,实则属于违规操作。

报告记录保存不当,提前销毁: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需保存多年,但部分机构未到保存期限便当作“废纸”丢弃;询问“某时间段报告去向”,只能回复“无法找到”。

重大变更未报备,资质与实际不符:检测标准更新、实验室地址变更、核心人员离职等情况发生后,未及时向监管部门申请变更。持旧资质开展新业务,与“无证经营”并无本质区别。


四、检测实施篇:守住“操作规范”底线,维护检测公信力


检测实施是机构的核心业务环节,但部分操作如同“走钢丝”,稍有不慎便会砸毁机构招牌。


检测过程随意,偏离标准要求:明明标准规定“样品需恒温24小时”,却为赶进度直接检测;要求使用“A试剂”,却擅自更换为B试剂,还声称“差别不大”。这并非“检测工作”,而是“盲目操作”。

报告记录信息不全,数据矛盾:检验报告漏填样品编号、检测日期,原始记录未记录关键操作步骤;部分数据前后不一致,无法自圆其说。这样的报告,难以获得客户信任。

违规分包检测,责任推诿:遇到无法自主完成的项目,不按规定办理分包手续,私自委托其他机构代做,出现问题后试图“甩锅”。这不是“合规分包”,而是“违规操作”。

报告签字不规范,记录编造:让未获得授权的人员签署报告,出现问题后无法确定责任人;检测记录要么“空白缺失”,要么“”数据,以为能蒙混过关,实则评审组一查便知。

伪造检测报告,编造数据:未接收样品便出具检测报告;为满足客户需求,随意修改检测数据,将“检验检测”变成“数据造假”。这种行为不仅违规,还涉嫌违法。


五、档案与记录篇:规范“凭证管理”,避免“糊涂账”


档案和记录是机构工作的“历史凭证”,但部分机构的档案管理堪称“混乱现场”。


档案分类无序,查找困难:检测报告、设备档案、人员资料混合存放,查找一份文件需翻遍档案室;部分档案甚至无分类标签,如同“堆放垃圾”。

不合格台账不完整,问题隐瞒:未建立不合格项目台账,或仅记录少量问题,报告编号、处理结果等关键信息缺失;发现不合格项后,不积极整改,反而“偷偷掩盖”,自欺欺人。

设备流转无记录,去向不明:仪器从A实验室转移至B实验室,未记录流转信息;设备借给其他机构时,未签订借用协议,一旦丢失,无法追溯责任方。

原始记录不规范,信息残缺:原始记录如同“草稿纸”,关键参数、操作人员、检测日期等信息漏填;部分用铅笔记录,时间一长字迹模糊,成为“无法辨认的记录”。

电子数据无备份,丢失风险高:电子存档的检测数据未做备份,电脑故障后数据“全部丢失”;部分数据存储在个人U盘,员工离职后数据随之“消失”,属于典型的“数据灾难”。

关键过程无监控记录,追溯困难:样品前处理、仪器校准等关键环节,既无监控措施,也无记录留存,出现问题后无法追溯原因。如同做菜未记录菜谱,后续无法复刻操作。


六、资质与样品篇:重视“细节管理”,远离“红线风险”


资质与样品管理看似“小事”,实则是行业“红线”,一旦踩错便可能引发大问题。


资质标识滥用,虚假宣传:随意张贴资质认定证书复印件,部分甚至通过PS修改认定范围;未获得某项目资质,却在宣传中声称“可开展该业务”,误导客户。

文件管控松懈,标准过期:未安排专人跟踪标准更新,使用已废止的旧标准开展检测;文件发放、回收无记录,各部门使用的版本不同,工作开展“各凭本事”。

报告地址与资质不符,违规操作:检验报告上的地址与资质认定证书地址不一致;部分机构甚至在“未授权场地”开展检测,属于明确的违规行为。

样品管理混乱,全程无追溯:样品接收后,不记录状态(如是否破损、是否过期);存储时随意堆放,处置时不登记,客户询问“样品去向”,只能回复“不清楚”。

样品接收不细致,记录简略:接收样品时,不仔细检查外观、数量,仅在记录上写“样品正常”;遇到样品有瑕疵,未拍照留存,后期客户提出质疑时,无法提供举证依据。


七、环境与安全篇:严守“安全底线”,杜绝“隐患窝点”


环境和安全是实验室工作的“基本底线”,但部分机构将“底线”视为“无关紧要”,埋下安全隐患。


环境不达标仍检测,记录缺失:检测环境温度、湿度不符合标准要求,却强行开展检测;环境监测记录要么未做,要么做完后随意丢弃,评审组核查时只能“束手无策”。

危化品存储环境差,通风不足:危险化学品存放室未安装通风排气设施,夏季进入如同“蒸桑拿”;有毒气体堆积,员工长期处于不安全环境中,健康无法保障。

危化品管理不规范,风险突出:未按规定对危险化学品分类、张贴标识,与普通试剂混合存储;领用不登记,剩余试剂不回收,实验室俨然成为“安全定时炸弹”。


八、监督与其他篇:排查“小漏洞”,避免“大问题”


除上述领域外,还有一些“不起眼”的问题,长期积累也会阻碍机构发展。


监督计划脱离实际,内容不符:监督计划中写“监督设备校准”,实际却在监督“员工考勤”;计划与执行严重脱节,纯粹是“为做计划而做计划”。

管理评审只议不做,无实际输出:管理评审会议耗时许久,仅讨论问题却不制定落地措施,未明确“整改方向、责任人、完成时限”,会议结束后如同“未召开”。

重大变更不报备,隐瞒监管:检测标准、人员、场地发生变更后,未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备案,试图“瞒天过海”,评审时一旦被发现,轻则要求整改,重则吊销资质。

仪器安装不规范,随意摆放:精密仪器未按厂家要求安装,随意放置在角落,却抱怨“数据不稳定”;部分仪器未调平便开机使用,仪器性能受影响,检测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。

使用未校准仪器,数据不可靠:仪器到了检定(校准)周期不安排,继续使用“超期服役”的仪器开展检测,得出的数据连机构自身都无法信服,却仍向客户出具报告。

基础制度缺失,管理无序:连“资质证书使用规范”“原始记录管理办法”“人员从业要求”等基础制度都未制定,员工工作全靠“老板口头指令”,指令频繁变动,工作混乱。

标准查新遗漏,使用过期标准:未安排专人定期开展标准查新,长期使用已废止的标准开展检测,直到客户投诉,才发现“闹了大笑话”。


最后:整改不是“应付检查”,而是“自我提升”


看完这46个“坑”,或许不少人会觉得“被说中了”。实际上,检验检测机构的合规整改,从来不是“应付评审组”的临时举措,而是保障数据准确、赢得客户信任、实现长远发展的“必经之路”。


别再让“培训走过场”“设备管理乱”“记录不规范”等问题拖后腿,建议对照清单逐一整改:人员能力不足就“强化培训、严格考核”,设备管理乱就“建立专属档案、加强维保”,体系落地难就“狠抓执行、强化监督”。只有把每个细节做到位,机构才能在严谨的行业环境中站稳脚跟,远离“评审被动”,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!


(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)